天主在天受光榮,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

Esther、阿汶:

隔了兩個月的回音還是比沒有回音好吧。
二零一三年就要成為歷史了,我不想拖一個「跨年債」,在這裡和您們交換兩句。希望農曆新年前後我們(和卓剛)能有機會飲茶暢談。
每年有每年的循環,每年也有每年的突破,新舊終是分不開的,世界的歷史是這樣,個人的歷史也是一樣。
Esther,您說得對,「人生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領域發展,最重要是要記得自己的內在價值及如何實踐」。您懷念「世青」,但現在正是時機發揮「世青」所得的理念和動力。
阿汶,你分明進入了一個成熟的人生階段,祝您恆心在學業、運動和關社事務上努力。
我這個退而不休的老人家也還忙得不亦樂乎。有人說我「不甘寂寞」,其實,我很嚮往寧靜的生活。不過一直到體力、精力還支撐我,我不敢貪懶,盡量繼續一些服務:在修院教書、探監及關心社會動態。
最近一件比較突出的事是我多次被邀請講「避靜道理」。避靜(或退省)是我們教會內的一個行動。個人或團體放下繁忙的工作,用幾天時間退避到自己心裡,在寧靜中省察反思自己的生活,把它和自己的人生理念對照一下,重新擺正方向。這主要是個人自己做的工夫,也可以請一位講者供給一些靈感。
我十月初帶領了本港瑪利諾會神父、修士的五日避靜。十一月初在台灣南部為四個教區的神職人員講了五天避靜道理。十一月尾和十二月初更去了東帝汶為那裡的慈幼會神父及修士們帶領了兩輪七天的週年退省。領導別人避靜自己當然得益不少,因為多天沉醉在天主的聖言中,在傳授給他人時,自己也得到這聖言的光照和滋潤。
這幾次避靜我講道的資料是兩位教宗們的通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人類救主」《Redemptor Hominis》、「富於仁慈的天主」《Dives in Misericordia》及「主及賦予生命者 —— 聖神」 《Dominum et Vivificantem》,這三個通諭向我們介紹三位一體的天主,而原來天主是愛,是仁慈的愛。在祂眼裡,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
「天主是愛」《Deus Caritas Est》也正是教宗本篤第一封通諭的題目,跟著是「在希望中得救」《Spe Salvi》及「信德之光」《Lumen Fidei》。(「信德之光」雖是教宗方濟各簽署的,但其主要內容是本篤所寫的)這三份通諭介紹了我們向天主該表達的信、望、愛,而信的對象正是天主對我們的愛,而望德也是建基於天主對我們的愛。講來講去都是「愛」。
二零一三年是本篤退休、方濟各接任的一年,新教宗給教會及世界帶來了一陣清風,方濟各這名字意味深長。正如亞西西的「窮小子」把那時的教會帶回到了福音的純真,教宗方濟各也著手改革教廷和神職,使弱勢的人群更感覺到他們正是天主所特別寵愛的。天主不願人們誤會祂高高在上,教會也要讓窮人和罪人感覺到天主的親切的臨在,而教會正是天主親近人的渠道。
這一切是耶穌降生成人帶來的喜訊,教宗若望廿三召開的梵二大公會議把這喜訊翻新了,再介紹給現代的人,我們的使命也就是把這喜訊傳遞下去。
「天主在天受光榮,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在白冷城那神聖之夜天使向牧羊人報了這喜訊,現代的人是多麼需要再聽到這喜訊。天主愛我們,我們不要害怕敞開心胸歡迎祂。
二零零七年的今天我看到了新聞,教宗本篤在前一天 ── 聖斯德望瞻禮 ── 和伯多祿廣場的教徒唸三鐘經前說了這幾句話:「在這教會第一任殉道者的紀念日,我特別懷念那些在教難中的兄弟姊妹,他們毫不妥協地堅持信仰,我們為他們祈禱,求賜他們恆心到底。雖然眼前看來他們似是面對全面的失敗,但他們為信仰所受的痛苦一定會帶來真正的勝利。」
本篤在他的「隱修院」內一定繼續為那些他特別關懷的子女祈禱。讓我們也記得他們,希望二零一四年為在祖國的教會帶來真正的自由。蘇主教、師主教、馬主教我們向你們送上我們的敬意,我們的祝賀。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廿七日

【陳樞機秘書處專訊】

今年七月中加拿大駐港總領事柏伊恩(Mr. J. Ian Burchett)接觸本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告訴他加國外交部部長(Hon. John Baird)請他接受一個「人權獎」,這人權獎是加國政府為紀念六十年代初的一位總理Mr. John Diefenbaker在2010年設立的。

陳樞機答覆說:「雖個人無功無德當不起這獎項,但也樂意接受,算是對香港所有爭取人權者的鼓勵。」

十月三十一日在溫哥華電影業總部禮堂由加國外長交獎像給陳樞機,儀式相當隆重,除了加國官員也有各宗教代表到場,天主教溫哥華教區主教及主教團團長也來祝賀。

陳樞機廿八日晚到達溫城,廿九日及卅日晚分別在「加國殉道」聖堂及「方濟各」聖堂舉行彌撒、聚餐及講座。各有百多位教友參與,共敍別後。

*************************

The 3rd Annual John Diefenbaker Defender of Human Rights and Freedom AwardCeremony

October 31, 2013 –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Address by Cardinal Joseph Zen)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re is a wise Chinese advice to those who face criticism or accusations. It says: “If you find them objective, correct yourself; if not, ignore them.”

What advice should be given to the one who receives praise and compliments? Should it be: “If you believe you deserve them, praise the Lord; if not, just forget them”?

When I was informed by Mr. Ian Burchett, Canada’s Consul General to Hong Kong, that Canada’s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the Honorable John Baird would like to present me with the prestigious “John Diefenbaker Defender of Human Rights Award”, I was fully aware of my unworthiness, but I accepted the honor with no hesitation, because we, I mean myself and Hong Kong people, in this moment, badly need some encouragement in our desperate fight for human rights.

In 1997 Hong Kong returned under the sovereignty of China with the promise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Unfortunately, it is too difficult for people who never have lived under our system to understand it, so they tend to damage it without knowing it.

Karl Marx said that, after the victory of communism, “for some time” the country has to be ruled under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but history shows that this ‘some time” tends to be “for ever”.

The culture on China mainland has favoured in Hong Kong a new form of culture, the culture of “toadying the powerful and oppressing the weak”.

The right of abode was denied to children, born in mainland, of Hong Kong residents (although guaranteed by the Basic Law and confirmed by Hong Kong’s Court of Final Appeal); children, whose right of abode was still debated at court, were deprived of their right to schooling; new immigrants from the mainland and foreign domestic helpers were discriminated against; the Government even tried to force passing a harsh anti-subversion law.

Under the disguise of democraticisation, the Incorporated Management Committee system has been imposed on all subsidised schools, radically chang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and taking the right to run Catholic Schools away from the Church, a right which is solemnly inscribed in the Basic Law.

We are also being warned that we should not meddle in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Mainland China. But how can we keep silent, when our brothers and sisters are being deprived of real religious freedom? when some of our bishops, who are already advanced in age, have been continuously kept in detention for more than 10 years? when priests, who are faithful to the Church, are arbitrarily arrested and tortured? when without any reference to the authority of the Roman Pontiff, bishops are ordained illegitimately?

Making use of the freedom of speech and of assembly we still enjoy, we protest, we march, but the situation worsens day by day.

The Chief Executive is not democratically elected, so he is not answerable to the people. Because of the unjust election system,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becomes the minority in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We feel frustrated.

Then, why should a Churchman meddle in such political matters?

The Catholic Church held an epoch-making Ecumenical Council in the early sixties. Among its most important documents there is the “Pastoral Constitution on the Church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ere the Council Fathers affirm clearly the duty of all the faithful to take part in politics, because “politics” means primarily things which concern everybody in society.

The recent Popes are outstanding examples of this social concern. Just remember Pope John XXIII with his Encyclical Letters “Mater et Magistra” and “Pacem in terris”. Remember Pope Paul VI with the Encyclical “Populorum Progressio” (True progress is progress for all and of the whole human being). The same Pope, when he went to the United Nations Assembly to plead with all Nations to stop waging war, his voice resounded loud in that glass palace: “Jamais! Jamais!”

We all have fresh memories of Pope John Paul II and Pope Benedict, champions of Justice and Peace. Now we have Pope Francis, whose chosen name is a whole program.

For us believers, each human being is important and has a dignity bestowed on him by the Creator. Each one deserves to be respected, loved and cared for. Nobody should be excluded. If anybody deserves a preference, this is for the poor, the weak, the young (even unborn), the old (even terminal ill), and the most despised (even those in prison cells).

Following the teachings of the Ecumenical Council and the example of the Popes, we Catholics in Hong Kong held a Diocesan Synod in the year 2000. The resolution which received most approving votes was the one on social concern. In it the members of the Synod solemnly declared the duty of the Pastors to lead the faithful in their concern for society and in the defence of human rights. This resolution governed our action ever since.

We are fortunate in Hong Kong to have in the Diocese a very zealous and efficient Justice and Peace Commission.

In the name of all the underprivileged, voiceless people in Hong Kong and of all those who work for them I accept the Award and thank your Excellency, Mr. Minister John Baird, and the Canadian Government and People for the distinction bestowed upon my unworthy person.

May the good Lord, our heavenly Father, reward the noble nation of Canada for the exemplary leadership in promoting the sacred human rights and shower on you all His abundant graces.

Zen_Award02

人生的不同階段

樞機爺爺:

您好。很久沒有聯絡。我終於在暑假完成了社工課程的第二次的實習。忙碌的生活終於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

這個暑假的經驗很特別,我在一個關注基層需要的團體實習。由於第一次到基層團體服務,所以用了一段時間適應及了解。在過程中,開始了解基層家庭的不同需要及政府不同的政策。同時也開始學習如何做倡議的工作。十個星期很快就完結了,當中的得著比想象中多,更明白倡議工作的重要性。

不過在這實習的十星期中同時也是世青會期。感覺很特別是自2000年開始,每屆的世青都會以不同身份參與,但今年的世青好像與自己完全扯不上關係。初期感覺有點奇怪,不是很習慣。但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即使未能參與世青,但世青當中的理念及意義也在我平日籌備的活動中滲透出來。

的確,人生在不同階段會在不同的領域發展,但最重要是要記得自己的內在價值及如何實踐。

現在讀書上的工作量少了,希望可以在未來的日子有更多時間與樞機爺爺及阿汶交流。

Esther

新的開始

樞機爺爺,您好。

新學期終於開始,我有不少新訂立的目標。我希望我今年成績可以得很大的改善,而且我運動發展方面可以在學校得到肯定。

我自從升中四開始及訂立了這年目標後,我有很大改變。過去三年我的學習情況比較不積極,上堂時間經常玩手機、反駁老師,三年初中生活,從來未認真過上一次堂。但現在我的學習情況已經改善了不少,希望可以學期尾的成績可達到老師對我的期望一樣。

另外,我成為了天主教同學會的幹事,我希望我可以在關社組中可以帶領更加多同學關心時事。

阿汶

感謝主!


(一)我很高興參加了這次普世青年節


「八十後了」,本已決定不再參加這些活動了,而且這次地點特別遠,本港參加的青年也比較少,……但人有時會三心兩意的……我不後悔改變了初衷。當然最有理的藉口是能主持了三天的廣東話「要理講授」;但更大的收獲是再次肯定我們的教會是朝氣充沛的。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多次說過:「青年保證教會的青春」,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要青年們宣報晨曦,現任教宗方濟各竟然「煽動」青年們做「反潮流的革命者」,他也呼籲社會給青年們更多空間,參與這也屬於他們的團體。


在那見不到盡頭的COPACABANA(科帕卡瓦納)海灘上,三百萬青年向教宗報到了,接受了他的派遣,「去」邀請萬民做基督的徒弟。「去」就是要「出去」,從關閉的自我「走出來」;他要神職人員從聖堂「走出來」,到街上去照顧社會上的弱小者;他要教會從中央「走出來」到世界邊緣去尋找那需要被領回羊棧的。


(二)我很高興更認識了教宗方濟各


我們大眾見到了這位從南美洲來的,取名方濟各的耶穌會會士。傳媒幾乎每天把他帶到我們眼前,從網頁上我們可以追聽他每天的默想。


六月中我近距離地遇到了他。在同一餐廳和他用膳,在Santa Marta(聖瑪爾大之家)神職賓館的小堂裡和他共祭(見630公教報第二版), 六月十七日得到他給我半個小時和他個別談話。


不過,這次在里約熱內盧幾天在他身邊,我找到了他的定義:他是「熱愛與人相遇的牧者」,他也請大家(神父們、青年們)建設一個「相遇的文化」(the culture of
encounters)


我在羅馬伯多祿廣場見過他做的,這幾天在里約熱內盧可以說是「變本加厲」。「相遇」為他是接近、接納、親近、親切,是溫柔(tenderness)。那從心上來的笑容配襯出一對直入你心中的眼神,誰能不向他投降。


從機場入城的路上司機竟錯誤駛入了一條堵塞的路,大家都緊張,祇有教宗方濟各卻喜出望外,從此誰也阻不了他親吻嬰孩、擁抱兒童、和青年握手,他甚至會下車去愛撫長者和病人。


他在飛機上讓記者和他聊天,有問必答。他沒有推翻任何信條,但在一切信條之上他讓你感覺到慈母教會的尊敬、同情和憐愛。


(三)我很高興香港教區勇於遵從教理、關懷社會


在巴西我的Blackberry從香港給我送來了一件喜訊,教區有關普選和公民抗命的緊急呼籲。那真是莫大喜訊,教宗方濟各一定會指讚同。


這呼籲受到多方面的批評和指責,那是意料之中的。那些批評和指責也正證實這呼籲是點到痛處了。


這呼籲明顯表示教區上下立塲一致,要求政府從速展開諮詢和對話,達成協議,給香港人民一個真正的普選,因為否則除了佔領中環真不知有什麼方法可用了。面對天主教這合一的表現,還有媒體固執地幹它挑撥的能事,說什麼「陳日君光環不再」,真莫名其妙!


普選會帶來真正問責的統治者,公益會推倒私利,人民努力的效果能更公平分配,不再製造邊緣化,這些正是教宗方濟各寄望的,這也就是他鼓勵青年們負起的使命:「照耶穌的訓導,建設一個愛的文明」。


天主教媒體該這樣「多元化」嗎?

兩個月前在台灣以韓德力神父為發行人的「見證」雜誌2013年的第三期,見到一篇由耿慶文博士撰寫的文章,這位「博士先生」竟敢批評榮休的教宗本篤,說他的「八年任期……到頭來乏善可陳」。我馬上向「見證」的主編提出強烈的抗議,她馬上回信道歉說是一時失察刊登了那文章。


這兩天在天亞社網上又見到了這位耿先生的文章「梵蒂岡對改革雖有猶豫,但勢在必行!」且是天亞社的譯文,那大概不是「一時失察」致成的了吧!非常吃驚。這樣的文章為稍有信仰感的教友一聞就該聞出它的臭味,怎麼會登在我們素來欣賞的天亞社網上呢?難道天亞社換了老闆了嗎?


耿氏的文章祇能稱它是一大篇「胡說八道」。


他從甘偉霖神父(William Grimm, MM)的文章「改革教廷猶如把果凍釘在牆上」講起。但甘神父的文章很清晰地討論「改革教廷的行政」,這位耿「博士」卻把「教會的訓導」和「教廷的運作」混為一談,把聖統制和福音及信眾的共識對立起來,又把孔漢思(Hans Kung)的謬論和真福若望紐曼(John
Henry Newman
)及阿偉里‧杜萊斯樞機(Avery Dulles)的神學見解放在同一層面。對紐曼和杜萊斯真是莫大的侮辱!


不知道這位兄弟是哪一行的博士?他好像很同意孔漢思的說法「不論有沒有教會,人類與世界仍會不斷前進」,那麼請他快快和教會劃清界線吧!


見到「天主教在線」也把這文章轉載了;可幸讀者多有信仰感,本能地擯棄這垃圾文章。


我們天主教傳媒真該多元化到這個地步嗎?太浪費我們的時間了!願兄弟們都站起來抗議!

為什麼我們還紀念六四?


天安門六四事件已是廿四年前的事了,為什麼我們還不肯放手,堅持每年要紀念呢?


 


首先我們堅持為那些在天安門廣場及附近街巷,為愛國熱情而傾流了鮮血的青年學生、工人們討回一個公道。我們要求一個平反:承認那廿四年前在天安門廣場展開的不是一場暴動,是愛國運動。政府用暴力對付,甚至殺害這些青年是錯誤的,是嚴重的罪行。


 


其實那些已喪生的是烈士,已在天堂上,我們恭敬他們如殉道者。在耶穌光榮再來時一定會給他們一個公道。但還有帶着創傷而生存者、流亡者,我們祈求上主安慰他們,早日得回他們的尊嚴,也得到社會大眾的關懷和支持。


 


有人對「平反」兩個字有意見,我們不需執著,為我們「平反」就是「認錯」。誰應該出來認錯?是誰的錯?是某某人嗎?還是一個制度呢?


 


有人夠膽出來認了責任。但他祇是代表一個制度,一個邪惡的制度,「黨為至高」的制度。「不管白貓、黑貓,祇要能捉老鼠就是好貓」聽來充滿智慧,其實這就是斯太林主義的倫理原則:維護黨的權力可以不擇手段,殺人換太平,穩定壓倒一切。共產黨用暴力和謊言救了自己而犧牲了人民,犧牲了我們的國家。


 


他們否定了改革,否定了民主,有人說「經濟發展是硬道理」「讓一些人先富起來」。我們今日可以看清楚了,那鎮壓帶來的是怎麼樣的「進步」:統治者敗壞、被統治者被毒化,六四後大陸盛行的文化是暴力和謊言:假食物、假藥品、豆腐渣工程、講假話、做假人。


 


為維護黨的至高權威,這幾十年的歷史就是政府奴化人民的歷史。在教會的遭遇上我們看得最清楚,他們威脅、利誘什麼方法都用,逼自己的同胞違背良心,放棄他們的信仰原則,獨立自辦教會,還稱這是天主教,他們指鹿為馬,引以為榮。不服從的神父、主教被監禁、被毆打,聽話的陞官發財。可惜因此也有甘心做奴才的投機份子,滲透入了教會的領導層面。


 


六四暴力鎮壓人民的制度直到今天還在破壞我們的國家,我們同胞的人格,那是天主給我們的國家,是天主給我們的同胞。我們能坐視不理嗎?國家不在於山河,不在於儲備,國家主要是人民,人民的品質。共產唯物主義破壞了人民的品質,很多人喪失了中國人傳統的美德,勤勞、誠實、禮貌。


 


其實那制度也已深深滲透了我們的香港。回歸後社會上:「奉承權貴、欺負弱小」的新文化,及政府許多歧視性的措施領導了香港人的集體自私,這不都是那制度的影響嗎?如果明天「洗腦的愛國教育」成功,那末我們都會成了「醜陋的」中國人。


 


我們的國家有了新的領導,我們能稍微樂觀嗎?看來未必,新的領導說:「我們不能放手,要保護我們打得來的江山,否則會遭遇蘇聯一樣的命運」。這說法不就是否定民主,堅持「黨天下」的理念嗎?難怪維穩費超過軍費,達七千七百億!最近,中央出了指示:學界、知識界和傳媒有七個「不准講」。


 


不要普世價值、不要自由、不要人權,那不是放棄文明,退回到原始的野蠻嗎?我們甘心嗎?


 


不,不再是奴隸的人們,讓我們抬起頭,我們的助佑來自上主,耶穌有永生的話。他說:「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義」就是正義,正義的基礎是真理,我們都是天主的子女,我們有尊嚴,我們有權利,我們的權利應得到尊重,政權是為服務人民,人民是主人。義德包括一切美德,一切理想,一切精神價值。生命的意義比生命更寶貴。


 


正義是最低限度的愛德,愛德超過公義,不計較、不求償。耶穌為我們罪人犧牲了自己,他把自己的體血做我們的食糧,他鼓勵我們站出來維護公義,追求理想。他給我們勇氣不怕強權,也祇有他終於會喚醒當權者的良知!


 


主,我們信賴祢!

梵二開幕及良善溫柔的教宗 ─ 若望廿三世

真福若望廿三世是一九六三年聖神降臨節翌日逝世的,這幾天也就是他逝世的五十週年了。


記得那年五月尾、六月初,我年輕的神父還在羅馬趕寫我的哲學博士論文,整個羅馬的活動好像停頓下來了,每人都抓着小型收音機,收聽教宗病情的報告,到處都是mi mi sol sol do do mi mi ……(基督得勝,基督為王……)梵蒂崗電台的訊號。


六月三日,不能避免的消息終於來到了,羅馬人都像是死了爸爸一樣,那些大男人也不怕在人面前流淚。我們神父們就開始忙着聽告解,因為誰都要為「善良的教宗」(il Papa buono) 的安息祈禱,平時不進聖堂的教友也都來望彌撒、領聖體。


教宗若望廿三習慣巡視羅馬各堂區,很多人都近距離見過他,甚或和他握手、談話,他們家裡都掛了他的照片。


教宗每星期三公開接見教友,我就在這類機會上多次見了這位良善的教宗。他的訓話很實際易明。


有一個十月十四日,他從當日的聖人Callistus講起。他說Callistus很尊重聖人,所以把一些聖人的遺體收集在一個地下墓穴,也就是出名的Catacombs of St. Callistus,他說:「你們羅馬人有否去參觀過?不要祇讓遊客去參觀呀!」


他說:『今天我們就談談「尊敬聖人」這個題目。如果這裡有基督教的兄弟姊妹不贊成我們尊敬聖人,我會向他們解釋,其實尊敬聖人非常合理,他們是天主的朋友,我們尊敬他們,也就是讚美天主。


聖人也是天主給我們的禮物,每類聖人是一種特別的禮物。比如:為什麼天主給我們聖人教宗?是為教我們耶穌啟示的道理。為什麼天主給我們殉道聖人?是為鼓勵我們忠誠為信德作證。為什麼天主給我們童貞聖女?為使我們珍惜潔德。』教宗忽然提一個名字:「為什麼天主給了我們聖若望鮑思高?」我當然豎起了耳朵留心聽若望廿三的答案,「是為把聖德平民化」,嘩!慈幼會內也從來沒有一位神長給過這麼好的答案,慈幼會的主保聖方濟各沙雷氏把聖德普及各類教友,鮑思高神父甚至把多明我沙維豪,一位十五歲的少年,也帶到了聖德的高峰。


梵二大公會議的教會憲章裡也就把「成聖是眾人的使命」隆重地宣佈了給現代的教友。


講起梵二大公會議那真是真福若望廿三對教會最大的貢獻,當他這位老人家(大家以為是一位過渡性的教宗)在一九五九年一月廿五日(被選為教宗還不夠三個月)說他想召開一個大公會議時,全個教廷都震驚,誰也想不到在梵一大公會議審定了「教宗不能錯」的道理後,還會有一個大公會議。但今天我們能清楚看到,那真是從天來的啟示,教會正需要一個新的聖神降臨,為教會帶來了一陣清風。


一九六二年十月十一日(那時十月十一日是聖母天主之母瞻禮,現在已移到一月一日)梵二正式開始了,那天早上我和其他兩位同學一清早就到聖伯多祿廣場,佔領了最好的位置,也就是二千多位主教們的隊伍從大銅門下來轉彎向聖伯多祿大殿走去的那轉彎角,我們「檢閱」了全世界的主教在我們眼前走過,他們都穿了祭袍,戴了禮冠,那是多麼雄壯的景像!隊伍的最後是教宗,他的櫈是被高高抬在肩上的,從教宗的容貌可以看到他是多麼意識到那時刻的重要。


其實誰也預想不到聖神怎麼領導了教會完成那創時代的艱巨任務,那當然不是我在這裡想分析的。


主教們進了聖伯多祿大殿,我們就回家在電視上見證了大公會議的開始。那天晚上,一個秋高氣爽的晚上,聖伯多祿大殿大開放,讓教友進去參觀大殿內為大公會議所佈置的會場。聖伯多祿廣場上人群漸漸密集了,他們看見教宗書房的燈亮着,大家不約而同的叫:「教宗萬歲,教宗萬歲」,暗暗希望教宗會打開那窗戶和大家見面。真的那窗戶開了,梵蒂岡電視台的鏡頭似有預謀地對着那窗戶,星期天教宗唸三鐘經用的麥克風也開着了,若望廿三向廣場上的教友打招呼說:「你們來了這裡,好極了,我正想鼓勵你們為今天開始的大公會議祈禱。求天主領導與會的神長先集中討論一些他們同意的題目,給大公會議一個順利的開始。


原來教宗最清楚這大公會議,他知道這麼召開了,但誰也不知道會怎樣結束,要討論的題目這麼多、這麼難,祇有聖神能使它成功。


教宗說了一些話就關上他的窗戶回到書房裡和一些神長繼續他的工作。過了一些時間,廣場上的群眾(大概已不是方才的那批)又開始向那窗戶叫:「教宗,教宗」,那窗戶果然又開了,「你們還在這裡嗎?夜深了,是時候回家了,到了家裡,摸摸你們的小孩子 (give a caress to your little children) 說是教宗祝他們晚安 (tell them it’s the caress
from the pope)
。」


當今年三月十三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的露台上出現時,我彷彿又見到了若望廿三。在教宗方濟各的許多妙語中也有這一句:「不要害怕做個溫柔的人 (don’t be afraid of tenderness)。」


主,多謝你在這殘酷的世界裡讓我們仍常感受到祢的溫柔,聖母瑪利亞,在教宗慈父身上我們也感受到您的母愛,謝謝您。